“神马小说网”最新网址:https://www.sg168.org/,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
当前位置:神马小说网 > 都市言情 > 《四合院:我是杜守义》 > 第三二三章 学历

《四合院:我是杜守义》 第三二三章 学历(3/5)

章节列表
意后他改成了三指,因为赵孟頫用的就是三指握笔法,就跟现在拿圆珠笔的手势差不多,只是要悬腕。

    下载王羲之笔意后,他又改为二指三指交替着用,看写什么。写行草就用二指,楷隶就用三指。

    两种‘握笔记忆’随着笔意一起下载过来,之间切换可以做到随心所欲,不用花时间去调整。

    为什么一定要从五指法改出呢?这牵涉到运笔行锋的问题。二指三指执笔多靠指腕之力,行笔更为灵活。

    运笔行锋讲究中锋,就是笔尖要处在笔划的中线上。这是常识。

    虽然这是蔡邕提出的,但在魏晋时却并非如此严格。这其中除了书写姿势,还有个很大的因素是制笔技术的演变。

    二王的字是好看,但里面有很多非常琐碎繁复的笔法变化让后人头疼不已。而米芾相对简洁许多,到了赵孟頫更是把二王笔法简易化了。

    有批评者直接说‘赵书少变化’。从艺术角度讲这是事实,但这不单单是赵孟頫的问题,是‘笔’这种书写工具的进化让书写更为流畅,所以产生了‘少变化’。

    毛笔自诞生以来,制笔工艺每朝每代都在变化。晋人采用的是‘麻纸卷芯’毛笔。行笔时会有锋颖不顺、毛毫纠缠的问题。这就需要有经验的书者在行笔中不断地‘扭啊扭’,调整笔锋以减少阻滞。

    你以为王羲之不停的调锋是为了‘艺术’?其实他只是一边书写一边在‘撸毛’而已。

    笔上的这个‘毛病’直到宋朝才解决。所以从制笔技术讲,晋唐毛笔是一路;宋元是一路;明清和现代毛笔的制法就一模一样了。

    从书法技术角度讲,宋元和明清可以合并。晋唐,比如王羲之和孙过庭的行笔属于一路,笔法变化繁多。而从宋朝往后的米芾、赵孟頫和我们现代人是一路,不用频繁地‘调锋’,‘扭啊扭’了。

    执笔本身没什么关系,晋人本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,不愿受太多规矩法度束缚。启功先生也说过:‘没听说拿快子还有专门的‘快法’,写字也一样,怎么顺手怎么来。’

    但晋人行笔的那种繁复却成了‘大问题’。怎么‘扭’?什么时候‘扭’?‘扭’多少?...这些‘次品笔’留下的用笔习惯问题,倒成了后代很难解决的艺术问题了。

    杜守义有笔意加成,又研究了那么多‘-->>

章节列表